目录
散文
致我不存在的恋人徐嘉馨;1-2现当代文学
试论鲁迅文学创作中如何传承民俗文化胡灿明;3-4
略论《边城》的象征张习涛;5-6
立足生命的意象叙事——叙事学视域下对《生命树》的意象阐释程莎莎;7-8+49
《边城》:一首朦胧凄美的田园牧歌郭逸群;9-10
论李进祥小说中的悲剧色彩与女性救赎王世鹏;11-12
乡村儿童诗歌创作:朦胧与真实中的现实表达方媛;13-14古代文学
意象思维在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的“表象”呈现形态及其嬗变轨迹董小华;15-18
略论陆游饮食诗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郑思阳;19-20
论唐宋诗词中的用典和用事张瑞华;21-22
论《诗经》鱼意象与交感巫术汪慧琪;23-24
“三言”中的商人形象研究冯海燕;王联瑜;25-26外国文学
卡夫卡《城堡》中的权力形态研究徐薇薇;27-28
“石榴”的象征意义——论川端康成的掌小说《石榴》刘文娟;29-30
对《堂吉诃德》中堂吉诃德人物形象的多重解读李海静;31-32
论《格列佛游记》中的讽刺艺术赵倩倩;33-34
《瓦尔登湖》中的生态中心主义解读谢凝;35-36
解读弗兰纳里·奥康纳短篇小说中沉默隐形的“他者”们王颖;37-38
《黛西·米勒》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解读史佳琦;曹志宏;39-40
《追风筝的人》中的意象隐喻分析安娜;41-42
后现代美学视域下的美国南方文学探析吴培;43-44
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浅析小说《自我封闭》主人公形象张文静;45-46
莫迪亚诺《夜巡》中的黑夜意象分析夏冰洁;47-49
基于女性形象视角下解读的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人物艺术魅力郑昕;50-51
《安德烈·瓦尔特笔记》文学引用中的互文解读范玉洁;52-53
面具下的反抗与调和——浅析《奥吉·马奇历险记》中奥吉的自我寻求之旅郝会艳;54-55
对丹尼尔·克尔曼《蒂尔》的解读岳璐璐;56-57
论川端文学中的“悲”——以《伊豆的舞女》为例叶罕辰;58-59
《德伯家的苔丝》中苔丝悲剧的原因分析李亚丽;李广欢;60-61
试析《白天的房子,夜晚的房子》的叙事策略刘宇欢;62-63研究交流
论宗白华美学思想中的时空意识王莹;64-65+85
当代大学生网络文学阅读情况分析报告史杰;66-67
论网络文学评论的拓展与深化张锐;68-69
福泽谕吉女性思想中的后现代性董丽仙;70-73
詹姆逊的历史化的“元批评”理论马宾;74-75
后疫情时代戏剧艺术表达的守正与创新贾雨薇;76-77
运河诗文对推动沧州大运河文化发展的作用与对策赵倩倩;78-79
基于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研究王珏;80-81
由表及里,格物致知:基于原型范畴认知的再思考李楚菡;82-85
现实苦难的艺术化表达——悲剧的审美含义陈梦茵;86-87
置身孤岛的“异化者”——论新感觉派城乡叙事的无根之痛张涵頔;88-89
唐叔虞祠元代乐伎像与中国传统戏剧之间的关系郝晓亮;90-91
探讨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李尚龙;92-93
论孟子“知言养气”说及其后世影响刘蕾;94-95
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国际传播路径研究张芷嫣;96-97文学翻译
跨文化传播视角下影视作品英译研究——以《甄嬛传》为例郝健;98-99
基于跨文化视角下的英美文学翻译探讨孔祥昊;100-101
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视域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马添羽;102-104
译者主体性在古诗英译中的体现黄钰雯;105-106语言新探
汉语对日语语言的文化影响分析于之润;107-108
新兴“到×”类词的研究朱磊;109-111+116
谈方言词汇的表意作用——以曾汤尼马华文学小说《南国以南》为例朱思萌;112-113
否定词“不”和“没(有)”的语义分析丁艺;114-116
中英语言禁忌的深层文化映现郭帅杰;117-118
现代汉语中的情态量级和礼貌层级关系的讨论钟儒平;119-120
认知语言学下“要么把”的句型分析赵张涛;121-122
以《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》为例浅谈文学符号的性质徐心童;123-124影视文学
电视剧《父母爱情》受欢迎的原因探析王昱;125-126
电影表演与戏剧表演的结合点研究曹冬雨;127-128